媽媽陪伴雙寶蒼哥和謙弟走過四年半的早療之路,今年從金門早療中心畢業,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的小學生活。

口述/陳俐蓉(雙寶媽媽)

採訪整理/張友馨 社工(金門早期療育中心)

 

蒼哥和謙弟是今年金門早療中心畢業的兩對雙胞胎之一,是媽媽歷時四年,做了三次試管才求到的孩子,但懷孕一個多月就因為出血臥床六個月,自金門搭機赴台北榮總持續安胎至七個月早產,雙胞胎出生時,媽媽只有聽到蒼哥像小貓咪一樣的哭聲,虛弱地看了一眼,但卻沒看見謙弟,原來謙弟當時直接被送進新生兒加護病房,隔天媽媽顧不得剖腹傷口的疼痛趕往探視,只見雙胞胎全身插滿管子,無法看到孩子長什麼樣子,還沒沉浸在為人母的喜悅,只能立即轉換心情積極面對。後來由於謙弟無法自主呼吸,必須動心臟手術;蒼哥也因視網膜剝離緊急動了手術,雙寶住在醫院兩個月穩定後才出院返回金門。原本以為從此雙寶可以平安長大,沒想到兩歲時,台北榮總定期追蹤早產兒總結評估發現雙寶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在親友介紹下來到金門早療中心接受服務。

 

發展遲緩是什麼?對於往後該如何帶這對雙胞胎?媽媽對於早療不了解衍生出許多擔憂,但從社工進行家訪,給予實質上的幫助,包括相關資源連結和心靈層面的支持…等,讓媽媽安心許多。開始上課後,在早療教保老師和治療師一次次地說明雙胞胎遲緩的部分,只是動作及認知能力較緩慢影響語言發展,而不是不會進步。已經陪伴雙胞胎走過生死關頭的媽媽便抱著兵來將擋的想法開始了四年半的早療之路,漸漸地媽媽也能在生活中執行在老師和治療師給予的建議,例如:為了讓雙寶增進語言認知能力,治療師請媽媽每天多跟雙寶問答與互動,雖然直性子的媽媽常常在老師及社工討論後大聲唉嚎:「這太難了,我沒辦法。」回家後依然會找出方法與時間繼續陪伴著雙胞胎,有時候遇上狀況也會直衝辦公室與老師討論遇到的困難及執行方法,接著修正再修正,反覆調適到與孩子的最佳互動。

 

在早療中心與媽媽積極努力地陪伴雙寶療育,雙寶的狀況漸入佳境,謙弟在進入中心的第四年,大班時期就跟上同儕的發展,蒼哥則持續上課至六歲。畢業典禮上,媽媽感念這一路走來金門早療中心社工、老師以及治療師們的陪伴她走過無力徬徨的時刻,讓雙寶有明顯進步與蛻變,從被告知發展遲緩到到通過小學的鑑定安置,今年九月要進入小一普通班就讀。這六年來的心情彷彿如釋重負,充滿期待與希望!希冀雙寶上小一時,可以更加努力、更上一層樓,媽媽也說會給予最溫暖的翅膀持續陪伴蒼哥和謙弟兩個全然不同個性的雙胞胎一起邁入下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