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極早期療育服務國際研討會-為台灣0-3歲發展遲緩嬰幼兒權益發聲。
「第一屆極早期療育服務國際研討會-為台灣0-3歲發展遲緩嬰幼兒權益發聲」活動,終於在101年的8月底圓滿落幕。回憶當初進入基金會極早期療育方案,各專業緊密進行團隊合作的過程,實在是一種特別的經驗。
由於強調家庭化中心式(Home-like Center-based EarlyIntervention Model)的服務,所以療育的重點不只是著眼於服務對象本身,還包括一整個家庭。親子一起參與的課程方式,有時候要面臨和家長不同的教養觀念衝突,有時要面臨有爸媽在時孩子的依賴程度不容易改變⋯等問題,較多變的因素,讓孩子本身的教學成效沒有預期的快,對於在團隊組成之初,都是精挑細選的實務經驗豐富的資深督導級治療師和老師而言,這樣模式的轉換,初時難免打擊到第一線服務提供者的信心與成就,但是大家總是藉著互相打氣、幽默化解及專業研討來找到繼續前進的方法,只因為我們相信:家長才是陪伴孩子一輩子的支持,只要課程能幫助家長建立觀念、找到策略和方向,家庭就能有足夠的力量支持孩子,陪孩子走更長的路。就這樣從99年4月瑪利寶寶啟蒙中心正式服務運作到方案中期之後,發現主要照顧者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因此服務模式加入了居家專業延伸服務,除了中心的課程外,讓團隊專業人員深入每對親子的居家生活中,使目標的執行與建議更能符合每對親子與其家庭環境,亦能徹底追踪執行的進度和成效;此舉大大提昇了專業人員與服務對象間的關係建立和信任度,不但療育成效較前彰顯,更走出了一條嶄新的路。只是以往專業人員較常在固定的治療場所服務,一旦模式改變,大家面臨了被放鴿子(服務對象約錯時間或忘記)、突然天氣的變化(颳風下雨)、甚或路程上的安全和意外(車禍、被搶)時,再再都考驗著我們執行的勇氣、耐力和決心。
0-2歲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深受環境和親子互動影響,所以除了強調極早發現外,發現之後的後續處理更為重要,因此當務之急要建立主要照顧者對嬰幼兒發展的敏感度和正確觀念。
這次國際研討會中,也印證了一個重要的關鍵,不論發展遲緩與否,所有的主要照顧者都要學習如何正確和孩子玩的方法,建立所謂的正常親子關係,用輕鬆的方式,發揮父母的親職本能。這提醒了身為專業人員的我們,一定要放下身段並有多面向的學習和看見,不要急著教家長如何照顧孩子,而是先調整觀念和態度,讓主要照顧者先放輕鬆,並且得到支持,從了解孩子開始,找到家庭和孩子的優勢,當建立了信任感和安全感之後,才能夠化解親子和療育成效間的緊張衝突和壓力,也才能建立一個溫暖愉悅的互動關係,和有品質的療育成效,這當中真是有做不完的功課和工作。
當家長們一開始的慌張情緒因為服務而冷靜,最後自己能安心的知道孩子下一步的安置,我們就真的覺得心滿意足,從創新服務的困境中找到再起步的力量。本會與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於8月28日、29日於中教大求真樓舉辦『第一屆極早期療育服務國際研討會』,藉由福利服務產學合作方式共同開創臺灣第一個「0~3歲遲緩嬰幼兒極早療服務實驗計劃」並做首次發表,會中邀請到美國早療專家學者Dr. Susan Sandall及Dr. Bonnie McBride專題演講,兩位均是美國早療界的權威,尤其Dr. Susan Sandall於1999年受美國教育部委託,歷經四年時間提出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白皮書( R e c o m m e n d e d P r a c t i c e s i n E a r l yInterventio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是美國早療政策關鍵影響者。感謝所有早療先進與講師受邀分享目前執行的現況(瑞復益智中心施美英組長、早療協會林美瑗秘書長、陳順隆主任、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孫世恆教授、靜宜大學莊瓊惠教授)以凝聚共識;研討會也引發了多位立法委員的關心,劉建國立委並預計在10月下旬於立法院召開公聽會,希望不負家長們及專業者的期待,為台灣0-3歲的發展遲緩嬰幼兒暨家庭的權益發聲,未來全國各縣市皆能積極發展極早期療育服務, 建構「從頭開始」(head start)的希望工程。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