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極早期療育服務專業人員 MAP工作坊順利完成
2020/11/12

瑪利寶寶啟蒙中心自2010年開辦至今已十年,服務超過250個家庭,為台灣首創「0-3歲遲緩嬰幼兒極早療服務實驗計劃」,為使專業人員對於服務0-3歲遲緩嬰幼兒家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學習,特於10/24-30日開辦54小時的培訓工作坊,包括二日專業課程及五日入班見習及實務操作,共計十位專業人員參與,培訓學員均表示收穫豐盛,並能帶回工作場域實踐,期待未來能持續辦理,感謝公益彩券回饋金支持。

 

「0-3歲嬰幼兒極早期療育服務」專業人員培訓工作坊

文/朱怡菁物理治療督導(醫療復健中心)

    瑪利亞基金會於2009年組織專業團隊,與臺中教育大學早療碩士班合作,參訪美國舊金山大學、柏克萊大學及相關單位後,參照並融入本土文化,於2010年開辦「瑪利寶寶啟蒙中心」,至今已十年,服務超過250個家庭,為台灣首創「0-3歲遲緩嬰幼兒極早療服務實驗計劃」。為使專業人員對於服務0-3歲遲緩嬰幼兒家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學習,於109年十月底舉辦54小時的培訓工作坊。簡章公告後,吸引多位人員報名,經團隊討論後期待是跨專業且有實務經驗的成員一起參與,因此錄取了來自社福機構和醫療單位的教保員、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和心理師,共計十位。

 

    本次培訓工作坊包括二天的專業理論課程及五天的實務操作課程。課程由計畫主持人台中教育大學早療碩士班吳佩芳教授主講專業理論的部分,涵蓋「從發展看幼兒如何學習」、「0~3歲嬰幼兒教室環境規劃及課程設計」、「教練模式在居家專業延伸服務之應用」等主題。寶寶班團隊則分享如何將理論落實於臨床服務,包含從服務理念的翻轉,將過去以「障礙」與「單一領域」的角度轉換成以「優勢觀點」與「跨領域合作之全人」的概念去看待特殊需求兒童與其家庭;如何實際執行「以家庭為中心」與「家長為夥伴關係」的早療服務。在「0~3歲嬰幼兒教室環境規劃以及課程設計-實務應用」的課程中,團隊分享如何以遊戲的方式激發孩子學習動機和興趣,將活動嵌入於日常生活作息中,透過居家療育活動,增加練習頻率進而提升孩子發展功能性行為,以達成個別化家庭服務計劃(IFSP)的目標。

 

    現階段早療的趨勢為倡導「家長為主要的服務提供者」,這也是寶寶啟蒙中心致力推廣之觀念,然而目前在早療服務中,專業人員的焦點大多仍是在孩子身上或交代回家功課;「如何與家長一起工作」、「諮詢會談技巧」、「家長心理支持與自我照顧」等議題是較少被觸及的,在此次的工作坊中,我們也特別關注這幾個主題,並分享家長團體運作的實務經驗,學員均表示受益良多。

 

    此外,寶寶班服務過程中一直致力於透過「家長與專業人員漸進式的夥伴關係」,讓家長增權賦能,培訓家長成為療育之執行者或重要輔助者。然而,要特別強調及提醒的是,這樣的做法不是要讓家長成為另一位治療師,而是期待家長在陪伴孩子療育的同時,學習建立正向的親子互動能力。實證研究顯示親子互動方式會影響兒童的大腦結構發展,對於兒童日後的認知、語言和情緒都有長遠的影響,瑪利寶寶MAP(Maria Ahead Program)模式強調透過依附能力發展的角度介入,提升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達到促進孩子發展的成效。在本次工作坊中,本中心發表「MAP親子互動技巧觀察指標」,並剪輯多部親子互動影片提供實務學習。「MAP親子互動技巧觀察指標」可應用於家長教學、成效檢核、專業人員訓練和研究等方面。    

 

    在理論課程結束後,安排學員實際進班代課,體驗以教導家長為主的療育課程。許多學員表示看似容易,實際卻不然,與以往課程的差異在於要顧及的面向更多元,例如在課程設計上必須同時考量兩對親子不同的需求,除了孩子的能力之外,還需考量家長原有的互動方式和習慣;課程進行時則必須一心多用,同時關注孩子表現和家長反應,因應情境隨時調整課程節奏和活動內容;在孩子或家長有情緒出現時,還必須穩住自己示範解決策略...。

 

 

    本次工作坊順利完成,培訓學員均表示收穫豐盛,並能帶回工作場域實踐。綜合十位學員的課程回饋,「跨專業團隊的合作」、「與家長合作的技巧」、「居家專業延伸服務」是學員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這亦是瑪利寶寶MAP服務模式的核心與特色。感謝公益彩券回饋金的支持,讓我們有機會辦理這次的工作坊,期待未來能持續舉辦相關課程,培訓有志的專業人員積極投入及拓展此領域服務,一起為台灣0-3歲發展遲緩嬰幼兒暨家庭,建構「從頭開始」(head start)的希望工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