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推動極重多障自主溝通模式登上國際舞台 |
2020/01/21 |
瑪利亞推動極重多障自主溝通模式登上國際舞台—參與第24屆「亞洲智能障礙聯盟大會」(24th Conference Of Asian Federation O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December 2- 6, 2019 Kathmandu, Nepal)分享服務經驗 本會推動極重度多重障礙者自主溝通與社會參與成效,在國際舞臺留下美好的戰蹟,瑪利亞啟智學園巫孟潔老師和潘姵妤教保老師以”The Impact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by Using Aided Language Input Strategy for a Preschooler with Profound Intellectual and Multiple Disabilities”站上「亞洲智能障礙聯盟AFID大會」國際舞台,在主任/語言治療督李琇菁的指導與支持下透過口頭發表,讓世界知道台灣極重度多重障礙的服務,並讓瑪利亞的服務更走上專業與卓越,我們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最快的成長方式。
本會首度參與AFID大會,啟智學園巫孟潔(左1)和潘姵妤(左2)教保老師前往尼泊爾口頭發表論文,是現場唯一極重度多重障礙主題,藉由實務經驗分享讓世界知道台灣的極重多障專業服務,也一併汲取各界經驗,精進服務廣度與深度。
亞洲智能障礙聯盟(Asian Federation o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FID)於1973年在馬尼拉籌備成立。其後每兩年舉行一次亞洲智能障礙聯盟會議,1985年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成為我國之正式國家代表會員,該聯盟在亞洲地區共有14個國家參與。今年,第二十四屆大會於12月2-6日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舉辦。
台灣參訪團由許多專業醫師、教授、學者以及社福機構組隊前往,與AFID大會負責人Dr. Sachida Nanda Shrivastava(中後方戴帽者)合影。
本次參加會議的目的,主要是發表一篇與大會主題相關之論文,並參與亞智盟國際學術會議。大會包含有專家學者的專題演講、國家報告、智能障礙青年團的自我倡議、各國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的相關論文發表,以及考察參觀當地的服務學校與機構。
亞洲智能障礙者聯盟的論文發表大會接納了各種國家文化、不同發展進程對於心智障礙者的相關研究,並鼓勵智能障礙青年站上國際舞台為自己發聲與倡議,在這些論文發表中,我們可以聆聽差異並分享經驗。
在眾多發表中,我們是現場唯一報告極重度多重障礙(Profound Intellectual and Multiple Disabilities, PIMD)兒童相關研究的發表者,當天發表時,我們以平板展示AAC溝通50+,分享日常與服務對象使用的情況。另外,我們在發表中提及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中的參與(participation)精神,也獲得許多正面回饋與肯定,這也是給身為現場工作者的我們最好的鼓舞和提醒。
身為教保員的我們對於論文研究並不拿手,在李琇菁主任的鼓勵與指導下,我們在蒐集與整理研究資料時,用新的角度再次看見服務的價值。感謝基金會支持我們前往尼泊爾參加本次的亞洲智能障礙者聯盟,感謝琇菁主任的指導,感謝同樣是第一線人員的機構同事們在這段時間的支援與體諒,也感謝服務對象們與家長在這段期間的理解與認同,讓我們有機會代表每一位參與服務的人們,去告訴世界:「服務生命是一件快樂的事」。
輔助性溝通示範對於極重度多重障礙學齡前兒童在社會性溝通的影響 The Impact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by Using Aided Language Input Strategy for a Preschooler with Profound Intellectual and Multiple Disabilities
有著複雜溝通需求(complex communication needs)的極重度多重障礙學齡前兒童通常無法使用口語與他人溝通,這些兒童經常只能使用非符號(non-symbolic)、特殊的(idiosyncratic)溝通方式來與人互動,因此在與他人溝通互動時,常需依賴熟悉的照顧者協助。輔助性溝通示範(Aided Language Input)可運用在任何生活情境(例如:音樂課、故事課,或生活作息等),藉由溝通夥伴在口語表達時,同時指出溝通符號作為溝通輔助,藉此幫助有著複雜溝通需求者學習模仿如何與他人功能性溝通互動。本研究目的為初步探討,在輔助性溝通示範(Aided Language Input)策略的介入下,使用核心詞彙版面(core vocabulary display)(註一)作為溝通工具,對極重度多重障礙學齡前兒童在參與一般幼兒園課堂活動時,對社會性溝通能力之影響。
在介入前,極重度多重障礙學齡前兒童在參與一般幼兒園課堂活動時,幼兒園的老師與學童通常需要透過熟悉照顧者來與之互動,在溝通的豐富性也相對較低;在輔助性溝通示範策略的介入下,在環境中提供幼兒園老師及學童與極重度多重障礙學齡前兒童溝通工具與示範使用技巧與態度,使幼兒園老師及學童產生信心並願意嘗試溝通,也在成功經驗的累積之下,逐漸減少對於熟悉照顧者的依賴,並且在更多的情境中,彼此都能有更多獨立溝通的機會。
結論 1. 課堂參與並非僅是物理空間上的參與,使用核心詞彙溝通版面,透過輔助性溝通示範,讓極重多重障礙學齡前兒童,能在普通課堂教學時獲得更多的參與機會,及更好的互動溝通品質。 2. 透過輔助性溝通示範策略,極重度多重障礙學齡前兒童得已逐步減少對熟悉照顧者的依賴,使其有機會成立獨立的溝通者。 本研究提及的「融合方案」所能提供的服務頻率,以及每次參與的時間長度皆期待能再改善,在有限的教育及社會福利政策下,許多極重度多重障礙學齡前兒童鮮少有機會回到普通教育,希冀藉有此研究能為這群兒童權益發聲。
|
返回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