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身障家庭最願意的支持者


文/許玉妹(瑪利亞啟智學園 社工師)

 小如是一個重度腦性麻痺的女孩,每天到機構日托最喜歡找人聊天,雖然沒有口語表達,但跟機構的工作人員早已有一套默契的溝通方法。尤其是在被別人猜到心情或想說的話時,她總是會很激動、很開心地發出聲音回應。

  在停課期間的電話關懷裡,小如的媽媽有點擔心的跟我們提到:「因為不能出門一直在家躺久了,也會無聊,他心情不好,我們照顧的人心情也會跟著煩!」。

  我試著跟媽媽提出:「我可以用電話跟小如聊天」

  就這樣,只要小如不能到學園的時間,我就會在下午的時段和她通電話,聊天時每次聽到和她努力發出的聲音,透過音調的回應感受到她的心情,也會跟她聊聊疫情解除後可以一起出去玩的事,她就會很開心得笑起來。

 

共同分攤:配合中央防疫原則與家長討論間隔到園的可能性

  家長會擔心孩子在家裡的自傷情緒,我們能懂。因為長期一起照顧孩子的過程,我們很理解如果較長時間在家,他會因為無法理解而有明顯抗拒有不斷自傷的動作。

  我們擔心著家長面對時的心理壓力,提出可配合中央的防疫原則下主動討論部分到園的可能性。我們很快有了共識:以間隔到園的安排,讓他在疫情停課期間仍維持著轉換空間及照顧者的機會,也讓家長在高壓的狀態下可以喘口氣。

  我們理解單親或工作彈性休假有困難的家長可能面臨工作及照顧上的抉擇壓力,停課後的關懷期間,只要家長提到居家照顧安排上的困難,我們都願意共同討論彈性到園或運用其他照顧支持資源的可能。

  而在我們覺得困難的安排工作中,卻是讓人最感動,家長總是在我們通知可以到園的日期時,還會很關心地詢問:「這樣其他的家長夠嗎?這樣老師們可以安排嗎?」,好像只有我們說出:「都夠的,老師們安排是可以的!」,才會安心。當下的我們心中是暖暖的,感受到彼此都很願意共享及關懷別人的這份真心。

 

共同成長:我們與家長共同創造疫情下生活的感動

  防疫期間機構的工作人員固定關心著及交流服務對象們在家中可以安排的學習時,紛紛收到家長陸續傳來居家照顧時他們的成長分享…

「我們知道了,他從走路平衡不好,練習到可以穩穩地走上很長一段路的運動。」

「我們知道了,他因為想出門,用對方法後也開始願意戴上口罩。」

「我們知道了,教保老師短短的畫畫教學影片分享,他也願意跟著做。」

  這種種與家長共同創造疫情下生活的感動,希望都是成為大家一起走過疫情期間的正向能量。也希望在政府將COVID-19疫苗提供機構障礙者及工作人員優先施打的政策執行下,大部分障礙者可以在疫苗施打後慢慢地回到生活的軌道,讓這一堂對我們來說留下重要記憶的防疫課,順利調整新的方式走下去!

6月18日瑪利亞服務對象近200名施打疫苗,過程中雖然有幾位因為緊張不肯施打,但在老師、家長安撫引導下,以及醫護人員很有耐心的問診及說明,戰戰競競忙碌了一整個上午,終於完成疫苗施打。服務對象因為停課期間好久都不能見到同學、老師,要離開時忍不住彼此一直揮手說再見,大家都依依不捨,祈禱疫情能趕快結束,可以回來快樂的上課或工作。

施打疫苗時,啟智學園護理師安撫小嫣緊張的情緒,也感謝澄清醫院醫事人員的專業讓家長安心許多。

小菁在家依照老師寄給媽媽的線上教學短片,老師教了畫「煙火」,媽媽問小菁要不要畫,她說「0」。媽媽準備好紙、粉蠟筆、橡皮擦,開始陪她選顏色,發現她看了影片後選的顏色跟老師的一樣,原來小菁會記得「顏色」最外圈不一樣,可能粉蠟筆的綠色(深綠色)跟老師的顏色有落差,所以選了自己常吃的巧克力吐司一樣的顏色「咖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