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心家園志工  蔡啟海(美術指導老師

     筆者美術教學生涯一晃近三十年,今退休加入愛心家園志工團隊,致力耕耘一塊屬於障礙者藝術活動的小天地,希望重度障礙者在物質的照顧之外,在心靈上也能夠被關心。記得從事教職生涯中,第一次接觸腦性麻痺的孩子,深深地體認到腦性麻痺學生在美術設計課程上的挫折,筆者因此漸漸調整教材教法,注意每一個孩子的個別需求,從理性的線條轉為感性的色彩表現,讓他們能夠自由自在的馳騁於感性的繪畫世界。

      腦性麻痺多重障礙學生,可能同時有視覺、聽覺、語言、學習上或運動機能的障礙,在運動機能協調不佳,使力不易控制,精細動作機能較弱。因此,在繪畫基本表現元素點、線、面之呈現相當程度上的困難,然而筆者卻發現他們作畫塗色過程留下許多筆觸,使平塗的畫面增加許多趣味,顫動扭曲的造形確形成獨特出乎意料的構圖,雖然並不適合傳統的寫實表現技巧,然而筆法色彩有如印象派,表現主義、抽象主義、野獸派等畫家之表現方法,如高更、梵谷、馬蒂斯、畢卡索、盧奧、莫底里安尼等…都可以做為學生多元表現學習的對象,他們因為生理障礙畫出無秩序之點線與面,巧妙地運用於繪畫作品元素中,反而成為障礙者獨特、有趣的繪畫表現符號。

      在愛心家園三個月的指導中,以下就三位孩子不同的學習特性說明其創作的特色。珊是一位腦性麻痺多重障礙者,精細動作及視覺機能較弱,卻造就其不平衡多變的構圖,下面兩幅創作以花與花瓶的主題為例,花瓶都偏向右側,左邊的線條流利,右側則較鈍濁,形成有趣的變化;花明顯偏向右側,使構圖不知不覺中取得平衡,如果我們要她畫直線或正圓,也許無法達成要求,但正因為如此卻可以完成以下的作品,而創造獨特的造形語言,作品呈現出個人的風貌。   

      也是一位腦性麻痺多重障礙者,精細動作機能弱,四肢僵直,協調困難,很容易被驚嚇,因此一筆一劃對準目標是相當困難,但是經由練習漸漸地都能一一克服,下面兩幅作品透過平塗、線及小點的表現,同樣也展現出個人獨特的繪畫語言,同時也提昇他個人做事的毅力。

     是一位染色體異常多重障礙者,手握筆困難,注意力比較不能集中,容易受列到外界干擾而分心,透過繪畫活動漸漸地看到孩子的改變,與人互動時漸漸地也可以抑制高張情緒。每周一小時由媽媽陪伴參與畫畫活動,透過口頭資訊的引導,加上輔具『型版』的支持,一筆一畫慢慢完成,作品需要很長的時間一點一滴反覆修改,愛心家園『藝術光廊』的作品展出就是時間累積的成果,可以證明我們的孩子並非不能,是需要很清楚地行為模式與輔具協助加以引導、提示,孩子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成果就會慢慢呈現出來。       

     讓障礙孩子的「潛能」展現,老師要以孩子獨特的學習方式來加以引導他們,老師與家長必須找出孩子的優勢,教育理念的焦點要從「損傷取向」轉移成「能力取向」之改變,了解到額外的支持也許是必要的,要用對的方法幫助孩子,知道他在某一項技能比較能完成,而其他的則必須再努力,一項一項達成目標。

      美國美術教育學者羅恩費爾(V.Lowenfeld)在創性與心智成長書中,對於身心障礙者藝術創造的信念是:『人只要有一息精神火花,不管他是如何暗淡,人類、老師和教育家便有神聖的責任煽起他所能發展的火花,任何人天生都有一些潛在的創造力,不管他的障礙程度是如何』。此一精神不就是"繪畫世界無殘障"的展現,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學習,只要我們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設計吻合孩子的個別能力施以指導,孩子將能夠把優勢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使孩子感受到存在的價值而進一步肯定自己,享受美的休閒活動。

備註:蔡老師為國立和美實驗學校退休老師,現任台中市腦性麻痺關懷協會秘及台灣畫話協會成員。